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翻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翻喉

翻喉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口中吐出如蟲狀血絲,觸之劇痛,且難以扯斷之症候。此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剝脫性食管炎」,多因心肺氣虛、食管翻出所致,屬氣血失調、經絡受損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肺氣虛:心肺主一身之氣,若氣虛不足,則推動無力,導致食管黏膜失於濡養,久而脆弱剝落,形成血絲外露。
  2. 氣血失和:氣虛血瘀,經絡阻滯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黏膜受損而見出血。
  3. 食管翻出:中醫認為,食管與胃相連,若胃氣上逆,或外力所傷,可能導致食管黏膜外翻,引發疼痛及出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口中吐出細如絲狀之血縷,色鮮紅或暗紅。
  • 觸碰患處則痛感劇烈,且血絲難以扯斷。
  • 或伴隨吞嚥困難、胸悶氣短等氣虛症狀。

治法方藥

本病以大補元氣為主要治則,旨在固攝氣血、修復黏膜。

  • 獨參湯:人參一味,濃煎頓服,以大補元氣,提振心肺功能,助氣血運行,促進黏膜修復。
  • 若兼見血瘀,可酌加三七、丹參以活血止血;若氣虛甚者,可配伍黃芪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
辨證要點

翻喉之證,需與其他吐血病症鑑別:

  • 咯血:多源自肺絡損傷,常伴咳嗽,血出於氣管。
  • 嘔血:多因胃熱或肝火犯胃,血量大且混雜食物殘渣。
    翻喉之特徵在於血絲細長、觸痛明顯,且病位偏於食管,與心肺氣虛密切相關。

古籍參考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氣虛血弱,黏膜失養,久則剝落如蟲。」說明此病與氣血虛損相關。中醫治療重視調補根本,透過益氣固本,使氣血得充,黏膜自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