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番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番沙(亦稱黑痧)為中醫痧證之一,屬急危重症,多因感受穢濁毒邪或異氣,驟然發病。《張氏醫通》記載其特徵為「卒然昏倒,腹痛,面色黑脹,不呼不叫」,若延誤救治,恐數時內斃命。其病機為毒邪內攻臟腑,阻遏氣血,甚則閉塞神明,與《內經》所述「大氣入於臟腑,卒死」之理相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穢毒:接觸瘴氣、疫癘之氣,或飲食不潔,毒邪直中三焦。
  2. 氣機逆亂:毒邪內蘊,阻滯經絡,氣血壅塞,陽氣不得宣通,故見面黑、厥逆。
  3. 邪伏深重:若毒邪內伏不得外透,則現瀉利無脈;若熱毒燔灼營血,可發斑疹或汗出隱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暴發型:驟然昏仆,面黑腹脹,脈伏肢冷,屬「陰痧」。
  • 熱毒型:寒熱腹痛,嘔惡神昏,或見斑疹、汗出,屬「陽痧」。
  • 危候:瀉利不止,腹脹如鼓,真臟脈現,為毒陷厥陰之兆。

治法與方藥

外治急救

  • 刺絡法:急刺委中穴或十宣出血,泄其毒邪。
  • 焠法:以紙撚蘸油點燃,焠頭額或太陽穴,開竅醒神。
  • 單方:蕎麥(焙燥去殼)研末,溫湯調服,通腑解毒。

內治方劑

  1. 表鬱輕證:香蘇散加荊芥、薄荷,疏表化濁。
  2. 熱鬱胸膈:梔子豉湯加牛蒡子、生甘草,宣透鬱熱。
  3. 氣分熾熱:白虎湯清瀉陽明;黃芩湯治熱利並行。
  4. 毒瘀交結:涼膈散、三黃湯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)瀉火解毒,通腑逐瘀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中暑異:番沙面黑腹痛,無暑邪耗氣傷津之象。
  • 與絞腸痧異:絞腸痧以轉筋吐瀉為主,番沙多見神昏閉厥。

此證危篤,古籍強調「毒邪焮發」之速,臨證須辨明陰陽閉脫,針藥並施。相關論述可參見《痧脹玉衡》對「悶痧」之治,或《醫林改錯》活血逐瘀法之變通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