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法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法制」詳解
「法制」為中藥炮製學之重要術語,意指遵循傳統中醫藥理論與歷代沿襲之規範,對藥材進行特定加工處理。此類炮製方法多結合輔料(如酒、醋、蜜、鹽、薑汁等),以改變藥性、增強療效或降低毒性,形成獨特製劑,如「法半夏」、「法制豆豉」等。
法制之核心內涵
- 傳統規範性
「法制」強調「如法炮製」,即嚴格依循古籍記載或行業共識之工藝。例如《雷公炮炙論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經典,皆詳述藥材之修治、水火制、輔料制等法度,成為後世遵循之準則。 -
輔料協同作用
炮製過程中,輔料與藥材產生物化反應,以達「藥性歸經」之效。如:- 法半夏:以甘草、石灰水浸泡,減其辛辣刺激之性,轉為溫和化痰之品。
- 法制豆豉:以桑葉、青蒿發酵,增強其宣鬱解表之功。
-
分類與應用
依輔料與工藝差異,「法制」可分為:- 酒制(如酒黃芩):引藥上行,助活血通絡。
- 醋制(如醋香附):入肝經,增疏肝止痛之效。
- 蜜炙(如蜜甘草):甘緩補益,潤肺和中。
法制與中醫理論之連結
中醫強調「藥有個性之特長,方有合群之妙用」,「法制」即透過炮製調和藥性,契合「君臣佐使」配伍原則。例如:
- 減毒存效:如烏頭經鹽漬、漂洗,降低其生物鹼毒性,保留溫經止痛之能。
- 定向歸經:以鹽制杜仲,引藥入腎,強化補肝腎、強筋骨之功。
「法制」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之精細化思維,亦為中藥臨床安全與療效之關鍵保障。此類傳統工藝至今仍為中藥學研究與實踐之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