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斑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辨斑疹

斑疹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之重要內容,指皮膚表面出現的異常色澤變化或隆起物,常見於外感溫病、內傷雜病及出血性疾病。其形態、色澤、分佈與病情深淺、病邪性質密切相關,為辨證之關鍵依據。

斑與疹之區別

    • 形態:平鋪於皮膚,撫之不礙手,壓之不褪色。
    • 病機:多因熱入營血,迫血妄行,溢於肌表;或氣虛不攝,血不歸經。
    • 臨床意義:主病在裡,屬血分證,病情較重。如溫病「發斑」見於熱毒熾盛階段;慢性紫斑多屬脾不統血或陰虛火旺。
    • 形態:高出皮膚,形如粟粒,撫之礙手,可伴瘙癢。
    • 病機:多因風熱或疫毒外襲,鬱於肺衛,透發肌表。
    • 臨床意義:主病在表,屬氣分證,病情較輕。如麻疹、風疹初期疹色鮮紅,為邪透外達之象。

辨斑疹之要點

  1. 色澤

    • 紅活潤澤:熱毒輕淺,氣血未衰,預後較佳。
    • 深紅或紫赤:熱毒熾盛,血熱壅滯。
    • 紫黑晦暗:熱毒極甚,或瘀血內阻,病情危重。
    • 淡紅或淡紫:多屬氣血兩虛,或陽氣衰微。
  2. 分佈疏密

    • 稀疏均勻:邪淺病輕,正能勝邪。
    • 稠密融合:熱毒深重,正不敵邪。
  3. 發病動態

    • 驟發驟退:多見於外感熱病,邪氣盛而正未虛。
    • 反復隱現:正虛邪戀,或伏邪未盡,如慢性紫癜。

斑疹與溫病傳變

斑疹為溫病營血分證之重要指徵:

  • 疹先於斑:溫病初起見疹,多屬衛氣分證;若疹後轉斑,提示邪由氣入血。
  • 斑疹同見:氣血兩燔,如「爛喉痧」見皮膚斑疹密佈,伴咽喉糜爛。

內傷雜病之斑疹

  1. 紫斑(肌衄)
    • 實證:血熱妄行,斑色紫紅,兼見煩渴、舌絳。
    • 虛證:脾不統血,斑色淡紫,伴氣短乏力。
  2. 陰斑
    • 色淡青紫,隱隱稀疏,多因陽虛寒凝或氣血兩虧,見於虛勞、亡陽證。

古籍論述

《溫熱論》云:「斑屬血者恆多,疹屬氣者不少。」指出斑疹分屬血分、氣分之異;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:「斑發於陽明,疹出於太陰」,闡明斑疹與臟腑經絡之關聯。

綜上,辨斑疹需結合形態、色澤、病勢及全身證候,以判別病位深淺、邪正消長,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