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伐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伐身
在中醫理論中,「伐身」意指病邪侵襲人體,導致正氣受損、生理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:「邪氣復生,粗工勿察,是謂伐身。」意指若醫者未能及時辨識邪氣對人體的傷害,任其發展,將進一步耗損正氣,加劇病情。
中醫對「伐身」的解析
- 邪正相爭
「伐身」的核心在於邪氣與正氣的相互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當正氣不足或邪氣過盛時,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生五邪(內風、內寒、內濕、內燥、內火)便可能趁虛而入,破壞陰陽平衡,形成「伐身」之勢。 -
病機層次
邪氣伐身可表現於不同層次:- 表層伐傷:如外感風寒初期,邪犯肌表,出現惡寒、發熱等症。
- 深層伐傷:若邪氣內傳,可能深入經絡、臟腑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傳經」,或溫病學中的「逆傳心包」,皆屬邪氣由淺入深,伐害形體與神機。
-
氣血津液耗損
邪氣久留或過盛,可能耗氣傷血、劫灼津液。例如:- 熱邪伐身,易耗傷陰津,導致口乾、煩躁、舌紅少苔。
- 濕邪纏綿,困阻脾陽,引發肢體困重、納呆便溏,久則伐傷脾胃之氣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」指出伐身之成,必因正氣先虛。
- 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進一步闡明邪氣侵襲與正氣虧虛的因果關係。
臨床表現舉隅
伐身的具體表現因邪氣性質而異:
- 風邪伐身:常見眩暈、肢體麻木或抽搐,因「風性善行而數變」。
- 寒邪伐身:多見疼痛、拘急,如《素問·痹論》言:「寒氣勝者為痛痹。」
- 情志內傷伐身: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及憂思過度伐傷心脾,導致心悸、失眠。
總結
「伐身」一詞概括了中醫對病邪損傷機體的動態觀察,強調邪正消長對健康的影響。其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,提示防病需固護正氣,治病當及早祛邪,以免伐身之害漸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