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伐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伐肝
伐肝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「疏肝法」之一,專指抑制肝氣偏盛或肝鬱過度的治法。中醫理論中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不遂、氣機鬱滯,或肝氣橫逆,皆可導致肝氣偏盛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、氣血調和,甚至上擾清竅。伐肝之目的在於調暢肝氣,使其恢復疏泄之常,可分為以下兩類證型與治法:
-
肝氣獨盛
- 病機:情志失調或外邪侵擾,致使肝失疏泄,氣機壅滯,形成肝氣亢盛之證。
- 臨床表現:胸悶脅痛(以脹痛為主)、急躁易怒、頭目眩暈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薄黃、脈弦數或弦緊。
- 治法:疏肝行氣為主,佐以清泄肝火。
- 方藥:以《景岳全書》之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白芍、川芎、枳殼、甘草),若肝鬱化火,可加梔子、牡丹皮;若氣滯血瘀,則加丹參、鬱金。
-
肝鬱脾虛
- 病機: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脾失健運,形成「肝強脾弱」之證。
- 臨床表現:腹脹脅痛(與情緒相關)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或時乾時溏、肢體倦怠、情緒低落或易怒、舌淡胖邊有齒痕、脈弦細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健脾和胃。
- 方藥:選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逍遙散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薄荷、生薑),若脾虛甚者加黨參、山藥;若兼濕阻,可加蒼朮、厚朴。
中醫理論延伸
伐肝不僅針對肝氣實證,亦需辨明是否夾雜陰虛、血虛或血瘀。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肝為剛臟,非柔不克」,過用辛香疏泄之品恐耗傷肝陰,故臨證常配伍白芍、當歸等養血柔肝之藥,以達「伐中有養」之效。此外,肝氣亢盛日久可化火生風,或下劫腎陰,形成複雜病機,此時需結合滋水涵木(如六味地黃丸)或平肝熄風(如天麻鉤藤飲)等法。
與其他治肝法之區別
- 疏肝:廣義包含伐肝,但偏重輕度氣滯之調理,如四逆散。
- 清肝:針對肝火上炎,如龍膽瀉肝湯。
- 柔肝:用於肝陰不足,如一貫煎。
伐肝則專注於「抑其有餘」,屬疏肝法中針對肝氣亢盛之峻劑,臨床須嚴格辨證施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