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乏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乏氣
乏氣為中醫證名,屬氣虛證之嚴重表現,指人體正氣極度虧虛,氣機運行無力,以致機能活動顯著衰退。《諸病源候論·乏氣候》明確指出:「夫虛極之人,榮衛減耗,府臟虛弱,氣行不足,所以呼吸氣短也。」此段文字揭示乏氣之核心病機在於「榮衛失調」與「臟腑氣虛」,導致氣息運行不暢,甚則呼吸短促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主納氣藏精。若先天腎氣虧虛,元氣化生不足,易致周身氣機衰弱。
- 後天失養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長期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中氣虧虛,升降失常,則氣血乏源,漸成乏氣。
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重病後,正氣未復,五臟氣血津液過度消耗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氣虛為關鍵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主運化升清,腎主攝納,三臟虛損則氣機失於推動、固攝,呼吸淺短,動則加劇。
- 情志過極:憂思過度傷脾,恐懼傷腎,長期情志失調間接削弱臟腑氣機。
臨床表現
- 氣息短促:呼吸淺表,言語低微,稍勞即感氣不接續。
- 神疲體倦:面色淡白或萎黃,肢體乏力,懶言少動。
- 臟腑兼證:若兼肺虛可見咳喘無力;脾虛則食少腹脹;腎虛伴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。
- 脈象舌象:脈多沉細無力,舌淡胖有齒痕,苔薄白。
辨證分型
乏氣雖屬氣虛重證,然其病位有別,常與臟腑虛損相兼:
- 肺脾氣虛:氣短聲低,自汗易感,食少便溏。
- 脾腎氣虛:久病喘息,腰酸耳鳴,晨泄浮腫。
- 心肺氣虛:心悸胸悶,咳喘氣怯,面白神疲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乏氣以「補虛培元」為大法,重在調補肺、脾、腎三臟之氣:
- 益氣健脾:首重補中益氣,常用方如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等),以升舉清陽,復其運化。
- 補肺固表:若肺虛衛弱,選用玉屏風散(黃耆、防風、白朮)益氣固衛。
- 補腎納氣:腎不納氣者,以人參蛤蚧散或金匱腎氣丸溫補下元,攝氣歸腎。
古籍論述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亦云:「氣虛者,聲音微而氣短似喘。」強調氣虛之甚者,雖靜息亦覺氣息不續,與外感實喘之聲高氣粗迥異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氣短者,呼吸雖疾而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抬肩。」此類記載均突顯乏氣「本虛標弱」之特質。
綜言之,乏氣為氣虛之深重階段,其治需分臟腑、辨標本,以甘溫益氣為主,佐以調理氣機,使虛損得復,氣機得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