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頤
病名
發頤,又稱「腮頜發」、「頤發」或「汗毒」,係指腮腺部位單側腫脹如結核,伴隨熱痛紅腫,並可延及患側耳之前後,若潰破則流出穢臭膿液,嚴重時可出現痰湧氣堵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瘍醫準繩》卷三,多因傷寒或溫病發汗未盡,或疹形未透,以致餘毒壅積於頤頷之間所致。
病因病機
發頤之發病,主要與熱毒壅滯、氣血瘀阻相關。傷寒或溫病治療不當,餘邪未清,熱毒內蘊,循經上攻,結聚於少陽、陽明經脈所過之頤頷部位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釀膿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或外感風熱,亦可加重熱毒蘊結之勢。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患側腮頷部腫脹疼痛,局部灼熱,皮膚紅赤,並可能伴隨發熱、頭痛等表證。若病情進展,腫塊逐漸增大,疼痛加劇,按之應指,則為膿成之象。膿潰後流出黃稠或穢臭膿液,若熱毒內陷,可能出現痰涎壅盛、氣促胸悶等重症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熱毒壅盛)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散結。
- 方藥: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僵蠶、升麻、甘草)。
-
釀膿期(熱毒腐肉成膿)
- 治法:托毒透膿,清熱解毒。
- 方藥:透膿散加減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、皂角刺、川芎),並可酌加金銀花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-
潰後期(餘毒未清)
- 治法:清解餘毒,生肌斂瘡。
- 方藥:四妙湯(黃芪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甘草)合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。
外治法
- 未潰時: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時:切開排膿,並以九一丹或五五丹提膿祛腐。
- 潰後期:以生肌玉紅膏外敷,促進瘡口癒合。
相關疾病
發頤類似於現代醫學之「化膿性腮腺炎」、「下頜骨骨髓炎」或「齒槽膿腫」等疾病。
文獻記載
明代《醫學入門》卷六亦提及發頤為「銳毒」之別稱,可參考「銳毒」條目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