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遍體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遍體麻木

遍體麻木,又稱渾身麻木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患者自覺全身肌膚或肢體出現麻木感,甚或失去知覺。此證多因氣血失調、痰濕阻滯,或經絡不通所致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痰阻絡
    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而致麻木。如《醫林繩墨》所言:「多因濕痰為病。」痰濕重濁黏滯,易困遏陽氣,常見於體豐氣弱、飲食不節者。
  2. 氣血兩虛
    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致使經脈空虛,肢體失於溫煦而麻木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等虛象。
  3. 風邪襲絡
    外感風邪,或肝風內動,風痰走竄經絡,導致氣血逆亂,發為麻木。此類麻木多呈遊走性,或伴見眩暈、肢顫等症。
  4. 瘀血阻滯
    氣滯血瘀,經脈閉阻,氣血不能暢達肢末,故見麻木。常見於久病入絡,或外傷後遺症者,其麻木多固定不移,舌質紫暗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痰濕型:麻木沉重,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氣血虛型:麻木時輕時重,勞累加劇,舌淡脈細弱。
  • 風痰型:麻木遊走不定,或伴肢體顫動,脈弦滑。
  • 血瘀型:麻木日久,局部青紫,舌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調氣血、化痰濕、通經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痰濕阻絡:宜化痰通絡,方用二陳湯指迷茯苓丸加減。
  • 氣血兩虛:宜益氣養血,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八珍湯
  • 風痰擾絡:宜熄風化痰,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
  • 瘀血阻滯:宜活血化瘀,方取身痛逐瘀湯桃紅四物湯

古籍參考

《醫林繩墨》強調濕痰致麻之機理,後世醫家如《張氏醫通》亦補充:「麻屬氣虛,木屬痰濕血虛。」說明麻木之辨,需分氣、血、痰、瘀等因,不可一概而論。

此證雖以局部麻木為常見,然遍體麻木者,多提示內在氣血津液失調,或臟腑功能異常,故臨床需詳察病源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