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熱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熱惡寒

證名,指患者同時出現發熱與怕冷的症狀,最早記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此症常見於外感熱病,如感冒、傷寒、溫病等,亦可見於內傷雜病。

病因病機

發熱惡寒多因外邪侵襲體表,衛陽被遏所致。根據邪氣性質與體質差異,其表現略有不同:

  1. 風寒表證:風寒之邪束表,衛陽被鬱,故惡寒明顯,發熱較輕,常伴頭痛、無汗、脈浮緊等,屬太陽傷寒證,治宜辛溫解表,如麻黃湯。
  2. 風熱表證:風熱之邪客於肺衛,熱象較重,惡寒較輕,或僅微惡風寒,伴口渴、咽痛、脈浮數等,治宜辛涼解表,如銀翹散。
  3. 內傷發熱惡寒:勞倦過度或氣血虧虛,陽氣不固,可見身熱自汗、惡寒脈弱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,可用黃芪建中湯溫補中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感病初期:多先惡寒後發熱,發熱後惡寒減輕;若邪氣入裏化熱,可轉為但熱不寒。
  • 太陽病辨證:《傷寒論》指出,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」,強調惡寒為表證關鍵,並以脈緊、體痛為佐證。
  • 發於陽與發於陰:張仲景提出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」,說明此症多屬陽證(表、熱、實證),與無熱惡寒的陰證(裏、寒、虛證)相對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解表為主:風寒用麻黃湯、桂枝湯;風熱用桑菊飲、銀翹散。
  • 扶正解表:若氣虛外感,可選參蘇飲;陽虛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  • 調和營衛:營衛不和致發熱惡寒者,桂枝湯加減。

與其他症狀鑑別

  • 但寒不熱:多屬陰盛陽虛,如少陰病。
  • 寒熱往來:邪在半表半裏,屬少陽病,宜小柴胡湯和解。
  • 壯熱不惡寒:邪已入裏化熱,如陽明經證。

發熱惡寒為外感病初起之標誌,亦反映正邪交爭於表,臨床須結合脈證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