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熱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發熱惡寒,中醫名詞,即發熱怕冷。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為感冒、傷寒、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症狀。一般先見惡熱,繼而發熱,發熱後惡寒即減輕。亦有已發熱而仍惡寒者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」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」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的主要症狀,治以解表為主。亦為勞倦內傷的常見症狀。《張氏醫通·諸傷門》:「勞倦所傷,寒溫不適,身熱頭痛,自汗惡寒,脈微而弱,黃芪建中湯。」
發熱惡寒的臨床表現:
1.發熱: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但也有低熱或不發熱者。 2.惡寒:常見於起病初期,表現為怕冷、寒戰、四肢冰涼,但也有無惡寒者。 3.頭痛:多為脹痛、緊痛,可伴有頭暈、目眩。 4.身痛:多為肌肉酸痛、關節疼痛,可伴有全身不適、乏力。 5.嘔吐:多為胃寒嘔吐,嘔吐物多為清水或無味。 6.腹痛:多為腹部隱痛,可伴有腹瀉。 7.其他:如咽喉痛、流鼻涕、咳嗽、胸悶、氣短等。
發熱惡寒的診斷:
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流行病學史,可以做出初步診斷。必要時,可進行血常規、尿常規、肝功能、腎功能、心電圖等檢查,以排除其他疾病。
發熱惡寒的治療:
發熱惡寒的治療,以解表為主。可選用中成藥如銀翹散、荊防敗毒散、柴胡桂枝湯等。若伴有頭痛、嘔吐、腹痛等症狀,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相應的藥物。
發熱惡寒的預防:
1.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 2.避免接觸感冒患者。 3.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 4.在流感流行季節,可適當接種流感疫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