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泡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泡灸

發泡灸為中醫灸法之一,透過特定刺激方式使穴位局部皮膚產生水泡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此療法主要分為兩類:一為直接以艾炷燒灼穴位,二為敷貼具刺激性的藥物於穴位上,促使皮膚發泡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透過局部刺激,激發經絡氣血運行,調整臟腑功能,並藉由發泡過程引出體內病邪,達到疏通經絡、祛濕解毒之效。

操作方法

  1. 艾炷發泡灸:選取適量艾絨製成艾炷,置於穴位上點燃,待患者感到灼熱難忍時移去,此時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紅暈或輕度燙傷,繼而形成水泡。
  2. 藥物發泡灸:常用藥物如毛茛、斑蝥、蒜泥等,搗碎後敷貼於穴位,以膠布固定,數小時後皮膚即會發紅、灼熱,繼而產生水泡。

臨床應用
發泡灸適用於多種疾病,尤其對以下病症具有較佳療效:

  • 瘧疾:多選用大椎、間使等穴,透過發泡以截瘧祛邪。
  • 頭痛:刺激太陽、百會等穴,疏通頭部經氣,緩解疼痛。
  • 黃疸:敷貼肝俞、膽俞等穴,促進濕熱之邪外泄。
  • 神經性皮炎:局部發泡可改善氣血瘀滯,減輕皮膚瘙癢及增厚。

水泡處理
灸後所生水泡多屬自然反應,通常不需刺破,可待其自行吸收。若水泡較大,可用消毒針具從邊緣輕刺引流,再以無菌敷料保護,避免感染。

發泡灸作為一種傳統外治法,其療效與刺激強度、穴位選擇密切相關,臨床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靈活運用,以發揮最佳治療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