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泡
發泡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又稱起泡或提泡,屬傳統療法中的藥物發泡療法。此法透過將具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或患處,使局部皮膚產生水泡,從而達到疏通經絡、祛邪解毒、調和氣血之效。其原理在於藉由藥物對皮膚的刺激,激發人體正氣,促進病理產物的排出,常用於治療某些急性或慢性疾病。
常用藥物與方法
發泡療法所用藥物多屬辛溫峻烈之品,具有較強的刺激性,例如:
- 斑蝥:性辛熱,有毒,能破血逐瘀、攻毒散結。將斑蝥研粉置於膏藥中心,貼敷於相應穴位(如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時貼於頸部兩側),數小時後即可起泡。
- 毛茛:又稱「老虎腳跡草」,其鮮根搗爛外敷,可引赤發泡,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。
- 天南星:性苦辛溫,能燥濕化痰、祛風止痙,鮮品搗敷可刺激皮膚發泡。
- 威靈仙:辛鹹溫,具祛風濕、通經絡之效,鮮根外敷亦能引泡。
- 回回蒜:為毛茛科植物,外用有強烈刺激性,可發泡以治療瘧疾或關節疼痛。
作用機制
中醫認為,發泡療法能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:
- 刺激經絡:藥物作用於特定穴位,激發經氣運行,調整臟腑功能。
- 祛邪外出:水泡形成後,局部組織液滲出,可引邪毒從表而解。
- 活血化瘀:發泡過程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改善瘀滯現象。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實證、熱證或風濕痹證,例如:
- 喉科疾病:如急性扁桃體炎,以斑蝥貼敷頸部。
- 風濕疼痛:以毛茛或威靈仙敷於關節痛處。
- 瘧疾:古法用回回蒜發泡治療,現代較少使用。
發泡療法操作時需精準掌握藥物劑量與敷貼時間,避免過度刺激。水泡形成後,通常以消毒針刺破,擠出組織液,再以藥汁或紅汞外塗以防感染。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「外治內效」的治療思想,為傳統外治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