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納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納獃,又稱胃獃,是指胃的受納功能獃滯,即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的症狀。如果胃口不好,常有飽滯之感的,稱為「胃納獃滯」。

納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或暴飲暴食,均可損傷脾胃,導致納獃。
  2.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緊張等,可導致氣機郁滯,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,從而出現納獃。
  3. 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,可耗傷氣血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從而出現納獃。
  4. 其他因素:如胃部疾病、內分泌疾病等,也可導致納獃。

納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食欲不振:是納獃最主要的臨床表現。患者常常感到胃口不好,不想吃飯,甚至看到飯菜就反胃。
  2. 消化不良:患者常常感到腹脹、腹痛、噯氣、反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狀。
  3. 體重下降:由於患者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導致體重逐漸下降。
  4. 其他表現:患者還可伴有乏力、疲倦、失眠、多夢等症狀。

納獃的治療以健脾和胃、消食化滯為主。常用中藥有:

  1. 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:健脾益氣,和胃消食。
  2. 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:燥濕化痰,健脾和胃。
  3. 山楂、麥芽、神曲、萊菔子:消食化積,健脾和胃。

納獃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有節: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情志舒暢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勞逸結合: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適當鍛鍊: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納獃是中醫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【古籍原文】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胃者,水谷之海,五藏六府之所養,津液之所聚。」

《靈樞·本神》:「胃者,水谷之海,五藏六府之本,主受納腐熟水谷,以養五藏。」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納獃者,胃之受納功能獃滯也。蓋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二者相為表裡,若胃受納不利,則脾運化失常,而致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。」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胃納獃滯》:「胃納獃滯,乃胃之受納功能失常,以致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。其病因有內因、外因之分。內因者,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;外因者,多因情志不遂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緊張等,可導致氣機郁滯,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,從而出現納獃。」

《中醫學大辭典》:「納獃,又稱胃獃。指胃的受納功能獃滯,即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的症狀。如果胃口不好,常有飽滯之感的,稱為『胃納獃滯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