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腦

病名
發腦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二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,特指有頭疽發於頭部玉枕或風池穴處者。此病多因熱毒熾盛,上壅頭頸經絡,氣血壅滯,腐肉成疽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上壅: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生積熱,循經上攻,蘊結於頭部玉枕、風池等穴。此二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,熱毒滯留,易致局部氣血瘀阻,化腐成膿。
  2. 氣血失和:平素氣血虧虛,或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助長熱勢,加速癰疽形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生粟粒狀膿頭,根盤堅硬,隨病情發展,膿頭增多,潰後狀如蜂窩,膿液稠黃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伴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忌灸法:因熱毒壅盛,灸法恐助火勢,反致病情加重。
  • 清熱疏風:以清解熱毒為主,佐以疏風透邪,使熱毒外泄。

常用方藥

  • 主方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清瀉三焦火毒。
    • 若風熱偏盛,加防風、連翹、金銀花以疏風清熱;
    • 若膿成未潰,加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代以其他活血透膿藥)以托毒排膿;
    • 若氣血兩燔,可配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解毒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有頭疽:泛指癰疽之局部有膿頭者,發腦屬其特殊類型,因部位險要,病情較重,需及時治療。

古籍參考
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此病「熱毒所攻」,禁用溫灸;《外科正宗》亦指出頭部癰疽「毒易內陷」,用藥當以清熱解毒為先。

(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理論及古籍記載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