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蒙

定義與源流
「發蒙」為中醫針灸刺法名詞,屬「五節刺」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其名取「開蒙發聵」之意,喻指此法能祛除六腑壅滯,通達陽氣,使耳目清明,猶如啟發蒙蔽。原文載:「發蒙者,刺府輸,去府病也。」意指透過針刺六腑所屬的陽經腧穴,以治療六腑相關疾患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腑病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其生理特性主傳化水穀,若氣機壅滯,則易生耳聾、目瞀(視物不清)等症。六腑之氣與陽經密切相連,故《靈樞》提出「刺府輸」之法,即選取六陽經(手三陽、足三陽)的特定腧穴,尤以「下合穴」(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穴位)為關鍵,如胃合足三里、大腸合上巨虛等。
  2. 五俞穴的應用
    部分醫家認為「發蒙」亦可取三陽經的「五俞穴」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,因五俞穴對應五行,能調節經氣虛實。例如,陽明經屬土,其滎穴內庭(屬水)可滋水涵土,適用於胃熱上擾所致的耳目不利。

臨床操作與舉例
《靈樞》以「耳無所聞、目無所見」為例,說明可針刺手太陽小腸經之「聽宮穴」。聽宮位於耳前,為手足少陽、手太陽之會,能疏導三陽經氣,開竅聰耳。此外,若因膽火上炎致目赤,可配足少陽膽經之「瞳子髎」;若大腸積熱引發頭面症狀,則取手陽明大腸經「迎香穴」。

與其他刺法的區別
「發蒙」專注於腑病與陽經的對應,不同於「啟閉」(通調臟氣)或「解結」(散瘀通絡)。其特點在於:

  • 選穴以陽經為主,尤重耳、目周邊的陽經穴位。
  • 適應症側重清竅不利,如耳鳴、視物昏矇等陽氣閉鬱之證。

古籍補充
後世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「發蒙」需結合辨證,若因痰濕蒙竅,可加豐隆(足陽明絡穴)化痰;若因肝陽上亢,則配太衝(足厥陰原穴)潛陽。

現代應用
現代針灸臨床中,「發蒙」思路延伸至治療五官科疾病,如神經性耳聾、白內障早期等,常選用聽會(膽經)、睛明(膀胱經)等穴,體現「通腑以開竅」的理論核心。

總結
「發蒙」作為古典刺法,體現中醫「從腑論治」與「經絡辨證」的結合,透過調理陽經氣機,達到通腑開竅之效,為針灸治療清竅疾病的重要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