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眉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眉瘡
發眉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心肝二經鬱熱化毒,火毒上攻頭面,蘊結於眉額之間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
病因病機
心主血脈,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,皆可引動心肝火熾。火性炎上,循經攻衝,聚於陽明經所過之眉額部位,熱盛肉腐,發為瘡腫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盛」,臨床常見實熱證候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腫脹堅硬,皮色黯黑,疼痛劇烈,甚則牽連頭目,伴隨身熱煩躁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若毒邪內陷,可現神昏悶亂、嘔逆不食等危候;後期熱腐成膿,則瘡面潰爛,膿血淋漓。
治法方藥
- 內治:以瀉火解毒為主,方選《疫疹一得》之清瘟敗毒散加減。該方融合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精要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黃連、黃芩瀉心肝火,犀角(今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解毒,配合連翹、梔子等增強解毒之力。若兼便秘,可加大黃通腑瀉熱;神昏加服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。
- 外治:初起未潰時,以止痛拔毒膏外敷,取其活血散結、消腫止痛之效;已潰後改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膿盡生肌時換用生肌玉紅膏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眉心疽」「疔瘡」相區別:眉心疽多屬陰證,起病緩而皮色不變;疔瘡則根深形小、毒勢迅勐。發眉瘡特徵在於色黑質硬、痛劇且病位固定,符合火毒蘊結之象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額疽初起亦焮腫,由胃積熱或風熱。」可與發眉瘡互參,然彼屬陽明胃熱,此則偏重心肝火毒,治法同中有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