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遍身腫脹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遍身腫脹痧

遍身腫脹痧為痧證之一,屬外感暑熱時疫邪毒,內傷氣血,發於肌表之證。其病機多因暑熱穢濁之氣外襲,或飲食不節,內傷脾胃,致氣機壅滯,毒邪不得外透,鬱於肌膚血肉之間,化為腫脹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暑熱穢毒:夏月暑氣當令,濕熱交蒸,人若觸冒不正之氣,邪毒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蘊結三焦,阻遏氣機,發為腫脹。
  2. 內傷飲食勞倦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與外邪相搏,鬱而化熱,充斥肌膚。
  3. 氣血瘀滯:邪毒內攻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血瘀水停,泛溢肌表,故見遍身腫脹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全身浮腫,皮色光亮,按之凹陷,或伴皮膚緊脹。
  • 兼症:發熱煩渴、胸悶氣促、小便短赤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• 痧象:皮膚可見紫赤痧點,或隱隱青筋,觸之疼痛。

治法

  1. 外治

    • 刮痧:以瓷匙或牛角板蘸油,沿經絡走向刮拭背脊、肘窩等處,令痧毒外透。
    • 放痧:以三棱針刺委中、十宣等穴,放出紫黑毒血,泄熱解毒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:選用寶花散(綠豆、滑石、甘草等),清暑化濕,透邪外出。
    • 行氣利水:若腫甚者,可配合大橘皮湯(陳皮、茯苓、澤瀉等),調暢氣機,分消水濕。
    • 活血化瘀:兼見瘀斑者,加丹參、赤芍等,以活血通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:腫勢急驟,身熱煩渴,脈洪數,多屬暑熱熾盛。
  • 虛證:腫勢緩慢,神疲氣短,脈濡細,多為脾虛濕困。

此證須與水腫、風濕相鑒別,其關鍵在於痧毒為患,故外治透邪為先,內服藥餌輔之,以達表裏雙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