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瘤

發瘤,病名,首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二,屬中醫外科疾病之一。此瘤多生於耳後髮際之下,其形柔軟微凸,觸之可覺小腫物,然不痛不癢,病程緩慢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發瘤多因先天稟賦異常,或後天情志失調、氣血不和,導致局部經絡壅滯,痰濕凝結而成。痰濕與氣血相搏,積聚皮下,日久形成囊狀腫物。其病機與「痰核」「瘰癧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發瘤特異性在於病位固定,且內容物多為粉狀或脂質樣物質。

臨床表現

發瘤外觀呈圓形或橢圓形,大小不一,表面光滑,觸之柔韌,推之可動,與周圍組織無黏連。瘤體生長緩慢,一般不引起紅腫熱痛,若無感染,多無自覺症狀。古籍記載,以針刺破瘤體後,可見「粉發齊出」,即排出豆腐渣樣或脂膏狀物質,此為痰濕瘀積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發瘤雖為局部病變,然中醫強調「整體辨證」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全身症狀調治:

  1. 痰濕凝結證:瘤體柔軟,伴胸悶脘痞、舌苔白膩。治宜化痰散結,方用二陳湯合消瘰丸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證:瘤體略硬,觸之有韌感,伴情志抑鬱、舌暗紫。治宜行氣活血,方用桃紅四物湯合海藻玉壺湯。
  3. 脾虛濕困證:瘤體反覆,伴肢體困重、食少便溏。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夏枯草、浙貝母。

外治法

傳統中醫外治以針刺破瘤、排淨內容物為主,後以藥線引流或外敷生肌散促進癒合。若瘤體較大或反覆發作,可配合火針或艾灸溫通局部氣血,以杜絕痰濕再生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發瘤治法簡要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其與「脂瘤」(類似皮樣囊腫)之異同,強調「痰濕為本,滯結為標」。現代中醫多將發瘤歸類於「良性體表腫物」,治療上兼顧局部與整體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