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驚潮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驚潮搐
病證名,出自《儒門事親》,為小兒驚風證候之一,多見於三至五歲,或延至十餘歲之孩童。其症發作突然,患兒驟現驚怖之態,雙目直瞪、氣息喘急、喉中痰涎壅盛,聲如拽鋸,神識昏蒙,肢體抽搐陣作,如潮汐往復。若病情較輕,稱為「驚吊」;若反覆發作,病情深重,則歸類為「癇病」。此證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原發性癲癇」頗為相似。
中醫病機分析
此證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風、火、痰、驚等邪易擾心神,閉阻經絡所致。其病位主要涉及心、肝二臟:
- 心主神明,若心火亢盛,或痰蒙心竅,則神志不寧,發為昏聵驚搐。
- 肝主風木,肝風內動,筋脈失養,故見肢體抽搐;肝氣上逆,痰隨氣升,壅塞咽喉,則喘促痰鳴。
辨證分型
中醫臨床常依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,將此證分為以下類型:
- 痰熱壅盛型:面赤氣粗,痰聲漉漉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風內動型:抽搐頻繁,目睛上視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- 心脾兩虛型(多見於久病):抽搐無力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此證治療強調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:
- 發作期: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驚為主,常用方如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,或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以醒神開閉。
- 緩解期:依證調理,痰熱者用黃連溫膽湯,肝風者予羚角鉤藤湯,虛證則以六君子湯健脾化痰,佐以養心安神之品。
古籍論述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急驚者,陽證也,本因熱生於心。」強調熱邪擾神為病本;《幼幼集成》則載:「癇病之發,無非痰涎壅塞,迷悶孔竅。」指出痰濁為關鍵病理因素。此類論述與「發驚潮搐」之病機相互印證,豐富了中醫對小兒驚風證候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