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瘕

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說》卷五,屬中醫「瘕病」之一類,特指因誤食或積滯頭髮而結聚成瘕的病症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誤吞異物相關,髮絲纏結於胃腸,阻滯氣機,日久形成有形之結塊,引發諸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髮性黏滯難化,若滯留體內,可阻礙脾胃運化,導致氣血瘀滯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》指出:「如食發成瘕,心腹作痛,咽間如有蟲行,欲得油飲。」此因髮積阻滯中焦,氣機不暢,故見腹痛;髮瘕上擾,則咽喉異物感,甚則如蟲爬行。其病重者,瘕結深固,可牽引腰腹,發作時氣機壅塞,致「腰痛牽心,發則氣絕」,並見心腹脹滿、形體羸瘦等虛實夾雜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消化道症狀:心腹刺痛、脹滿拒按,或見嘔惡、食慾不振。
  2. 咽喉異感:自覺咽中如有物梗,似蟲蠕動,此乃瘕氣上逆之候。
  3. 全身徵象:久病者氣血耗傷,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;若瘕結攻衝,可突發劇痛,甚則昏厥。
  4. 特異徵候:部分患者伴「欲得油飲」之症,蓋因油脂能潤滑腸道,暫緩髮結纏阻之苦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行氣散結:輕證可用香澤油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方)潤下導滯,緩解咽部異感。
  2. 攻逐瘕積:重者如《千金方》載雄黃為末內服,取其辛溫解毒、破積之力,然須謹慎用量。
  3. 調和脾胃:後期宜用健脾消導之品,如六君子湯加減,以復中焦運化。

鑑別診斷
發瘕與「發癥」皆因髮結致病,然「癥」為固定不移之積塊,「瘕」則聚散無常,時隱時現。二者治法相通,均需結合行氣、化瘀、攻積等法,臨證當辨其病位深淺與體質虛實。
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提及「髮瘕」可兼見「尿血」「便黑」,提示瘕結損傷絡脈;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蟲藥通絡」之效,如雷丸、檳榔等,可佐入方中增強祛積之效。此證雖罕見,然屬中醫「奇病」範疇,體現「異物致病」之傳統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