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髮際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髮際發
病名,出自《仙傳外科秘方》,屬癰疽之一,特指生於頸後兩側天柱穴處之癰腫或有頭疽。此處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邪熱熾盛時易循經上攻,凝聚成毒,發為癰疽。
病因病機:
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加之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熱毒聚於肌腠而成。天柱穴鄰近腦戶,若熱毒熾盛未及時清解,恐內陷營血,甚則上攻入腦,轉為險證。
臨床表現:
患處初起紅腫焮熱,硬結疼痛,漸至腫勢擴散,連及耳後與項部,伴寒熱交作、頭痛煩躁。若膿成則頂現黃白膿頭,潰後膿液稠黏,四周腫硬不消者,屬毒邪未盡。
治療原則:
急當托毒外出,清熱解毒,兼以和營消腫。初期宜內服仙方活命飲加減,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清熱解毒,當歸、赤芍活血和營;若膿成未潰,可投透膿散托毒透邪;潰後氣血虧者,宜益氣托毒,選用托裡消毒散。外治可依癰疽分期施以箍圍藥、切開排膿或生肌收口之劑。
鑑別:
需與「對口疽」(生於項後正中)相區別,二者雖均屬頸項部癰疽,然髮際發偏於兩側,熱毒易循膀胱經上擾,病勢更趨急重。
附註:
古籍強調此證「防毒入腦」之險,故早期辨治尤重清解托毒,阻斷邪勢內陷。相關證治可參詳「有頭疽」條目,並結合經絡辨證調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