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髮際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髮際瘡

病名:髮際瘡為癰疽瘡癤之一,發於項後髮際部位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。此病名見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,多因內蘊濕熱,復感風火外邪,鬱滯肌膚而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髮際瘡之成,主要與濕、熱、風、火相關。

  1. 濕熱內蘊: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,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,蘊於肌膚。
  2. 外感風火:腠理不密,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與內濕相合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發為瘡癤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病或反覆發作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毒難消,故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形如粟米,漸增大若黍豆,質地堅硬而突起,頂部或見白色膿頭,根部色微紅赤,自覺痛癢交作。破潰後流出少量黃稠膿液,然一瘡未愈,旁瘡又起,此起彼伏,病程遷延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祛風化濕為主。

    • 主方:可選用《醫宗金鑑》之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,清解熱毒。
    • 加減:若濕重者,可合萆薢滲濕湯;風熱偏盛者,加防風、連翹;若久病氣虛,可佐黃耆、白朮以扶正托毒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可用黃連膏外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若痛癢劇烈,可外搽三黃丹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等研末調敷),以瀉火燥濕。
    • 膿成後宜切開排膿,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膿盡後以生肌散收口。

相關鑑別
髮際瘡相當於西醫之項部多發性毛囊炎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除局部症狀外,須參合舌脈(如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),以明濕熱輕重,指導用藥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此病「多由風熱上壅,濕毒內蘊」所致,治法重清泄,外治宜緩和,避免過用辛燥而傷陰。後世醫家亦強調調理脾胃以絕濕熱之源,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治瘡之法,務在調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