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髮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髮際之中醫詳解

一、體表部位名
髮際為頭髮與皮膚交接之邊緣,分為前後兩部:

  1. 前髮際:位於額部上方,為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循髮際,至額顱。」此處氣血匯聚,與頭面五官功能密切相關。前髮際之形態高低,於中醫望診中可反映先天腎氣盛衰及後天脾胃功能。
  2. 後髮際:位於項部上方,近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區域。後髮際凹陷處(即「髮際疽」好發部位)與風邪侵襲、氣血瘀滯相關,古籍多記載此處癰疽多因風熱或虛火上行所致。

二、經外穴名
髮際穴為治療頭面部疾患之要穴,記載見於多部醫典:

  • 定位:《太平聖惠方》述其位於「鼻柱上髮際宛宛中」;《類經圖翼》明確命名為「髮際」,與《針灸療法入門》所載之前髮際同位。
  • 主治:以頭風、眩暈為核心,兼治小兒風癇(發作前有屈指如數物之先兆)。此穴屬督脈與陽明經交會區域,故可調節陽經氣機,平肝息風。
  • 操作:針刺宜沿皮淺刺0.3-0.5寸;灸法可用小麥粒大艾炷灸1-3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

三、經穴別名
髮際亦為神庭穴之別稱(見《普濟本事方》)。神庭屬督脈,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為督脈、足太陽、足陽明之會。其功能主鎮靜安神、清頭明目,與髮際穴之主治有部分重疊,然神庭更偏重於神志病證,如癲狂、驚悸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經絡聯繫:髮際區域為諸陽經上行頭面之必經之路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為要。陽經氣血充盈則髮際皮膚潤澤,反之若見乾枯或疹癬,多提示陽明燥熱或衛氣不固。
  2. 診斷意義
    • 前髮際過低者,多與先天腎精不足相關;過高者或見於陽明熱盛。
    • 後髮際處肌肉僵硬或痛點,常反映太陽經氣不利,可見於項強、風寒頭痛。
  3. 治療應用:除針灸外,中醫外治法常以髮際為施術標誌,如刮痧時自髮際向下梳理以疏散風邪,或於此處刺絡放血治療實熱型頭面疾患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髮際瘡生項後髮,形如黍豆癢疼堅。」描述後髮際癰疽之特徵,並提出此症多因內蘊濕熱、外感風毒所致,治法當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結為主,可見髮際部位於外科證治中亦具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