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洪
發洪為中醫針灸術語,指針灸後瘡口出血不止的現象,其成因與氣血運行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夫針灸,皆是節穴俞募之處,若病甚則風氣沖擊於瘡。」指出針灸施於俞募穴時,若患者病邪深重,風邪易趁氣血虛弱之際,由外襲入。中醫認為「血隨氣行」,氣為血之帥,風邪屬陽,性善動,若風邪乘氣虛而動,則擾亂血行,致使血不循經,從灸瘡處外溢。若患者本身氣盛,氣行過亢,更易推動血液妄行,導致出血難止,此即「發洪」之病機。
臨床特徵
發洪主要表現為針灸後,施術部位出血量多,或持續滲血,難以自止。其出血色多鮮紅,或伴隨局部腫脹、疼痛,嚴重者可能因失血過多而出現頭暈、乏力等氣血耗傷之象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與「血腫」之別:血腫多因針刺誤傷血絡,導致局部瘀血腫脹,但出血量少且易止;發洪則以出血不止為特徵。
- 與「氣逆」之關聯:發洪病機中,氣盛推動血行過速為關鍵,故與氣逆上衝所致吐血、衄血等證,同屬氣血失調之變,但病位與誘因不同。
中醫理論延伸
發洪現象體現「氣血相維」的生理病理關係。風邪為六淫之首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,針灸後腠理開張,風邪更易內犯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針灸時令氣血紊亂(如過飢、過勞),皆可能誘發此症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灸時「得氣」與「守氣」的調控,避免過度刺激引發氣血暴動。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「刺絡出血」需審氣血盛衰,暗示出血不止與體質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針後需觀察「血脈動靜」,以預判發洪風險。
總結
發洪為針灸特殊併發症,其發生與體質、病邪及術後調護密切相關,反映中醫「氣血互根」「邪正相爭」的理論核心。理解此症,有助臨床施術時權衡補瀉,防患未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