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汗禁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汗禁例
發汗法為中醫治療外感表證之重要手段,然其應用須辨明證候,誤用則易耗傷正氣,甚或引邪內陷。以下詳述發汗法之禁忌證候,以《傷寒論》及歷代醫家論述為本,分列如下:
- 氣虛外感
患者元氣不足,雖見發熱頭痛,然鼻不塞、語聲低弱、神疲乏力,脈象虛弱。此屬內傷氣虛,衛外不固,若強行發汗,恐致氣隨汗脫,宜以補中益氣為主,佐以輕疏表邪。 - 陰虛內熱
午後潮熱明顯,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,脈細數無力。陰虛者津液本虧,發汗更劫陰液,易使虛熱熾盛,當以滋陰清熱為治,如青蒿鱉甲湯類。 - 傷食積滯
胸脘痞滿,噯腐吞酸,身熱而脈滑。此為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,發汗無助消導,反可能引動胃氣上逆,宜消食導滯,如保和丸加減。 - 寒痰內伏
手足厥冷,痰涎清稀,脈沉滑。痰飲為陰邪,發汗則陽氣外越,寒痰更凝,當溫化痰飲,如苓桂朮甘湯之類。 - 腳氣腫脹
濕邪下注,足脛浮腫,或麻木疼痛。此證多屬濕熱或寒濕流注,發汗非但難祛下焦之濕,反易耗傷脾陽,宜分濕熱、寒濕辨治。 - 風濕初起
惡寒發熱,身體困重,關節酸楚。風濕相搏,當微汗以祛濕,然過汗則風去濕存,反纏綿難癒,宜用羌活勝濕湯等輕宣之劑。 - 濕溫暑證
身熱不揚,自汗出,胸悶苔膩。濕溫病邪黏滯,發汗易助熱蒸濕,蒙蔽清竅,當以化濕清熱為法,如三仁湯加減。 - 少陽病證
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口苦咽乾目眩。邪在半表半裏,發汗則傷津化燥,宜和解少陽,如小柴胡湯主之。 - 失血瘡瘍
凡吐血、衄血、崩漏,或瘡瘍潰破者,氣血已傷,發汗更虛其表,恐致血隨汗泄,當以調和營血為先。 - 經期婦女
月經適來,血室空虛,發汗易動血耗氣,或致經亂不止,宜慎用汗法,必要時可配合養血疏解之品。 - 發斑證候
溫熱病中見肌膚發斑,為熱入營血之兆,發汗則迫血妄行,斑疹愈熾,當清營涼血,如化斑湯之類。
以上諸證,皆屬發汗禁忌,臨證須細辨病機,權衡標本。《傷寒論》有「不可汗」專篇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葉天士等亦多闡發,強調「汗勿傷陽,下勿傷陰」,足見汗法運用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