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遍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遍身腫

遍身腫為中醫水腫證候之一,指全身性水腫,見於《聖濟總錄·水腫門》。水腫病因多端,或因外感風寒濕邪,或因內傷脾腎陽虛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而成。臨床上,遍身腫可分為陽水陰水兩大類,治法迥異,需辨證施治。

陽水遍身腫

陽水多因風邪外襲、濕熱內蘊,或水氣壅盛所致,屬實證。其特徵為:

  • 煩渴,口乾欲飲
  • 小便赤澀,尿量少而色深
  • 大便多閉結,或見腹脹
  • 水腫發展較快,皮色光亮,按之凹陷易復

治法

  1. 輕證
    • 可用四磨飲加生枳殼,以行氣利水。
    • 兼服萊菔飲,助消脹行滯。
  2. 重證
    • 選用疏鑿飲子萬靈飲,峻下逐水,使水邪從二便而出,以通利為度。
  3. 煩渴而大便已通者
    • 不宜再峻利,可改用五苓散加木通、大腹皮,以化氣行水,兼利小便。

陰水遍身腫

陰水多因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屬虛證。其特徵為:

  • 無煩渴,口淡不渴
  • 大便自調或溏瀉,無燥結
  • 小便量少但不赤澀,色淡
  • 水腫起病緩慢,皮色黯淡,按之凹陷難復

治法

  • 宜溫補脾腎,化氣行水,主方選用實脾飲,以健脾溫陽,利水消腫。
  • 若腎陽虛甚,可酌加附子、肉桂,以溫補命門之火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遍身腫與四肢腫面腫腳腫等局部水腫不同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別陰陽虛實。陽水多屬表、實、熱證,陰水多屬裏、虛、寒證。治療時需審因論治,不可見腫即利,以免損傷正氣。

參見:陽水陰水水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