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哽

發哽為中醫病名,指因誤食混雜毛髮等異物,致使異物哽阻咽喉,出現吐之不出、咽之不下的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為「哽喉」,並指出其病因多為飲食不慎,誤吞異物所致。此症發作急驟,患者自覺咽喉部有異物感,甚則疼痛難忍,妨礙吞嚥與呼吸,需及時處理,以免異物深入,損傷咽喉經絡。
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是經脈交會之處,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等均循行於此。若外物阻塞,不僅影響氣機升降,亦可能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進一步引發腫痛或化熱生痰。古籍《聖濟總錄》提及,若異物久留,可能化生風熱,出現咽喉紅腫、煩悶等變證。

傳統治法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首重取出異物。若異物較淺,可嘗試以工具輕取;若異物深入或難以處理,則需借助專業手法。歷代醫家亦記載外用藥物輔助,如以威靈仙煎湯含漱,取其軟堅消哽之效,或配合針刺合谷、內關等穴以緩解局部氣滯。

此症雖屬急症,但源於飲食不潔,故預防重於治療。中醫強調「食不語,寢不言」的養生之道,避免進食時分心,以減少誤吞異物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