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耳

發耳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發疽」範疇,多因三焦風熱熾盛,或熱毒邪火上炎,蘊結於耳部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又稱「熱毒發疽」,好發於夏月暑熱之時(五六月間),病勢急驟,初起耳周紅腫焮熱,漸次腫脹高突,形如蜂窠,皮色紫赤者屬熱毒壅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發耳之成,與三焦經絡密切相關。手少陽三焦經循行過耳,若風熱外襲,或情志化火、飲食辛熱,致火毒內蘊,循經上攻耳部,氣血壅滯,腐肉成膿。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耳發三焦風熱成」,強調其病位與三焦氣機失調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耳後或耳周生硬結,狀如椒粒,赤腫疼痛,觸之灼熱;繼而腫勢擴展,隆起如蜂房,疼痛劇烈,甚則「諸處如火燒」。若膿成色黃稠者,為氣血尚充,屬順證;若膿色紫暗或夾血水,則提示熱毒深重,血分受灼,屬逆證,預後較差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瀉火解毒、清熱消腫為主,初期未潰時可用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清熱活血;若熱毒熾盛,可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重瀉火之力。膿成後宜切開引流,外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拔毒生肌。古籍強調「十日可刺」,意指膿熟方刺,避免過早切開致毒邪內陷。

鑑別與轉歸

發耳需與「耳根毒」「耳癰」等鑑別:耳根毒多由膽經風火引發,腫勢較緩;耳癰則偏於局部膿腫,病位較淺。發耳若失治,熱毒可內陷營血,引發「疔瘡走黃」之危候,故早期清解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如《瘡瘍經驗全書》特別指出「皮紫者易熱」,提示觀察皮色變化對判斷預後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