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表溫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表溫經

發表溫經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汗法之一,指將解表藥與溫經藥並用,以達發表散邪、溫通經脈之效。此法適用於外感寒邪同時兼有裡寒或陽虛之證,尤其常見於太陽與少陰兩經同病者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經脈氣血運行需陽氣溫煦推動。若素體陽虛或寒邪內侵,導致經脈凝滯,此時單用解表藥恐難驅散深層寒邪,甚至可能耗傷陽氣;反之,若僅溫經而不解表,則表邪未除,病難根治。故發表溫經法強調表裡兼治,既發散外寒,又溫養內陽,使邪氣外透而正氣得固。

經典方劑與應用

《傷寒論》中「麻黃細辛附子湯」為發表溫經之代表方,主治少陰陽虛兼太陽表證(即「少陰太陽兩感證」)。其組成與機理如下:

  • 麻黃:辛溫發散,開腠理以解太陽表寒。
  • 細辛:辛溫走竄,助麻黃散表寒,兼溫少陰經脈。
  • 附子:大辛大熱,溫補少陰元陽,驅逐內寒。
    三藥相配,共奏發表溫經、扶陽解表之效,使外邪得散而陽氣不傷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發表溫經法之運用,需嚴格辨識表裡寒熱虛實:

  1. 表寒證: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等太陽表證。
  2. 裡寒或陽虛證:手足厥冷、神疲欲寐、脈沉細等少陰裡虛寒象。
    若表裡俱實熱者,或陰虛內熱者,則不宜使用此法,以免助熱傷陰。

其他相關方劑

除麻黃細辛附子湯外,下列方劑亦體現發表溫經思想:

  •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:溫經散寒兼養血通脈,適用於血虛寒凝兼表寒者。
  • 桂枝附子湯:溫陽解表,主治風濕相搏之表裡俱寒證。

總結

發表溫經法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思維,通過解表與溫經並行,針對複雜病機中的表裡同病。其核心在於調動陽氣、暢通經脈,使外邪得散而內陽得復,臨床須謹守病機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