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表不遠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發表不遠熱

「發表不遠熱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闡述外感表寒證之治療原則。其核心意涵在於,凡遇風寒束表之證,當以辛溫發汗之法驅散表邪,即便時值盛夏炎熱之際,亦不避忌溫熱藥物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因證施治」之根本,強調辨證重於辨時,藥性與病機相合為要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表寒證與辛溫解表
    風寒之邪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無汗、脈浮緊等,屬「表寒證」。《傷寒論》稱此為「太陽病」,治當發汗解表,首選麻黃湯、桂枝湯等辛溫劑,以開腠理、散寒邪。此即「發表」之意。
  2. 「不遠熱」之深義
    王冰註解指出:「雖熱生病夏月,及差亦用熱藥以發之。」意即縱然暑熱當令,若病機屬寒,仍須用熱性藥物。此與「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」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形成對比,後者指常規用藥需避時令之偏,而「發表不遠熱」則屬特殊情況,凸顯「有是證,用是藥」之辨證精神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夏季傷寒之治
    夏季雖多暑熱,然若因貪涼飲冷或淋雨受寒,仍可出現表寒證。此時不可因時令炎熱而逕用寒涼,反當以香薷飲、新加香薷飲等辛溫解表兼祛暑濕之劑,此即「不遠熱」之實踐。
  • 藥性與病機相合
    中醫用藥首重對應病性。風寒屬陰邪,非溫不散,故麻黃、桂枝、羌活等辛溫藥為正治。若誤用銀翹散等辛涼劑,恐致表邪內陷,變生他病。

與相關理論之區別

  • 與「用熱遠熱」之異
    「用熱遠熱」泛指溫熱藥應避免於熱天使用,以防助熱傷津;而「發表不遠熱」專指表寒證需優先考慮病機,兩者適用範疇不同。
  • 與「冬病夏治」之別
    後者強調利用夏季陽氣旺盛治療寒性疾病(如哮喘),屬「治未病」範疇;「發表不遠熱」則為既病表寒之即時治療原則。

此理論深刻反映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靈活性,亦為「舍時從證」之典範,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皆於臨證中貫徹此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