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發背
發背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背部之癰疽,其症較重,屬外科重症之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三,後世醫家多有論述。因背部為臟腑俞穴所聚之處,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故發背之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壅滯,或火毒內蘊,凝結於背部而成。
病因病機
發背之成因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臟腑氣血失調:臟腑虛弱或氣血運行不暢,致使毒邪乘虛凝滯於背部經絡。
- 火毒內攻: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過極,或外感熱毒,致使火毒熾盛,內攻於背。
- 陰虛火旺:陰液虧損,虛火內生,灼傷經絡,氣血瘀滯而成癰疽。
分類與命名
發背依其發病部位及形態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按部位區分
- 上發背(上搭手):生於背部上方,近肩胛處,多與心肺火熱相關。
- 中發背(中搭手):生於背部中央,近脊中穴一帶,多因脾胃濕熱或肝鬱化火所致。
- 下發背(下搭手):生於腰部或背下方,多與腎虛或下焦濕熱有關。
-
按形態區分
- 蓮子發:癰疽形如蓮子,腫硬高突,色紅疼痛,屬陽證。
- 蜂窩發:瘡面多頭,狀如蜂窩,潰後膿液稠厚,多因熱毒熾盛所致。
證候特點
發背初起時,局部腫硬疼痛,色紅灼熱,逐漸高突成膿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若火毒熾盛,可致瘡面迅速擴展,甚則內陷成「陷證」,預後較差。若氣血虛弱,則瘡色暗滯,膿水清稀,癒合遲緩。
治療原則
發背之治,當辨陰陽虛實:
- 陽證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,常用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等方加減。
- 陰證:宜溫補托毒,如托裡消毒散、陽和湯等。
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貼清熱消腫之藥,如金黃散;成膿後宜切開引流,並以去腐生肌之藥外敷。
發背屬外科重症,其辨證與治療需結合整體氣血狀態及臟腑功能,方能標本兼治。相關證治亦可參閱「有頭疽」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