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伏陽
定義與源流
伏陽為中醫病證名,指陽熱之邪潛伏於體內,未即時發作,卻於後期引發病證。《素問遺篇·本病論》提及:「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」,說明此證以內生煩熱為主要表現,屬「伏邪」範疇,與「伏氣」「伏熱」相關聯,然側重於陽氣鬱遏不宣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邪氣內伏:外感暑熱或溫邪,未即時透解,邪氣潛藏於體內,多因正氣不足或治療不當所致。
- 陽氣鬱滯:情志失調、飲食積滯等因素,導致氣機不暢,陽氣不得宣發,鬱而化熱,蘊結於臟腑經絡。
- 體質因素:陰虛內熱或陽盛體質者,易使陽熱之邪久留,形成伏陽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內生煩熱、口乾咽燥、手足心熱,或見低熱綿延。
- 兼症:胸悶煩躁、小便短赤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或沉伏。
- 特徵:熱象隱伏,症狀時輕時重,遇勞或外感易誘發。
與相關概念辨析
- 伏氣:廣義指一切潛伏體內後發之邪氣,伏陽屬其下位概念,專指陽熱之邪。
- 伏熱:與伏陽相近,但伏熱可能兼夾濕、毒等邪,伏陽則強調陽氣鬱滯化熱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透熱外達」為原則,依病位深淺選方:
- 清透鬱熱:若熱伏少陽,可用 柴胡清骨散;熱鬱胸膈者,以 梔子豉湯 加減。
- 養陰透熱:若陰傷明顯,選 青蒿鱉甲湯 滋陰搜邪。
- 通陽泄熱:陽氣鬱閉甚者,酌用 四逆散 疏解氣機。
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提及邪伏少陽之證,後世溫病學派如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進一步闡發伏邪致病特點,強調「透熱轉氣」之法,豐富伏陽證治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