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移寒於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肺移寒於腎

肺移寒於腎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源自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其云:「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。」此理論基於中醫臟腑相關學說,闡述肺與腎在生理及病理上的密切聯繫。

臟腑關係與病理機制
肺屬金,腎屬水,五行之中金生水,故肺為腎之母臟,二者為母子關係。生理上,肺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,為水之上源;腎主水液代謝,為水之下源,二者協同調節人體水液運行。若肺受寒邪侵襲,寒性凝滯,肺陽受損,寒邪可循經下傳於腎,導致腎陽虛衰。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主司氣化,若腎陽不足,則氣化失職,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或上逆為患,形成「湧水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「湧水」為肺移寒於腎的典型病症,其特徵為水氣氾濫,表現為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咳喘痰稀、畏寒肢冷等。此因腎陽虛弱,無法溫煦水液,寒水內停,上逆犯肺則咳喘,外溢肌膚則浮腫。此外,患者多伴見腰膝酸冷、舌淡胖、苔白滑、脈沉遲等腎陽虛寒之象。

理論延伸
此理論亦體現中醫「久病及腎」的觀點。肺寒日久,不僅損傷肺陽,更可累及腎陽,形成虛寒性病變。治療上需溫補肺腎之陽,兼以利水,方如真武湯、苓甘五味薑辛湯等加減,以恢復陽氣氣化功能。

肺移寒於腎之說,不僅說明臟腑間病理傳變的複雜性,亦突顯中醫整體觀念下,臟腑相關理論在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