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背高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背高突

別名:耳後高骨

定位:位於耳後顳骨乳突後緣微下處之凹陷中,屬推拿常用穴位之一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耳背高突為頭部重要經外奇穴,鄰近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區域。中醫認為,此處氣血匯聚,與風邪外感、肝風內動等病機密切相關。透過刺激此穴,可疏通局部經氣,調和肝膽,達到平肝息風、解表散邪之效。

主治病症

  1. 驚風抽搐:小兒急慢驚風,因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所致者,揉按此穴可助鎮靜安神。
  2. 煩躁不安:肝陽上亢或心火亢盛引發之情志不寧,配合清肝手法可緩解。
  3. 外感頭痛:風寒、風熱襲表所致之頭痛,尤其側頭部脹痛,揉運此穴能疏風解表。
  4. 風熱證候:如發熱、鼻塞、咽喉腫痛等,常與開天門、推坎宮等手法併用。

操作手法

  1. 揉法:以中指或無名指指腹輕柔旋轉揉動,順時針或逆時針各24次,力度以局部微脹為度。
  2. 掐法:揉畢後,以拇指指甲輕掐3下,刺激稍強以醒神開竅。
  3. 運法:沿耳後高骨上下推運,配合輕提手法,可增強疏風效果。

古籍記載
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提及:「用兩手中指、無名指,揉運耳後高骨,二十四下畢,再掐三下,治風熱。」說明其傳統應用以疏散風熱為主。

現代延伸理解
從經絡學角度,此穴刺激可間接影響膽經之風池、完骨等穴,協同調節頭部氣血。此外,乳突部位為神經與淋巴分布密集區,手法操作可能透過神經反射調節自律神經功能,緩解頭面症狀。

此穴臨床多用於小兒推拿,然成人外感或肝陽上亢之證亦適用,唯手法力度需依年齡體質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