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枕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兒枕痛
病證名,首載於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二,又稱兒枕、兒枕不安、塊痛、產枕痛、血枕痛、血塊痛、血母塊、產後兒枕腹痛、產後腹中塊痛等。此症多發於產後,主因惡露未盡,或風寒乘虛侵襲胞脈,致瘀血內阻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惡露未盡:產後胞宮餘血濁液(惡露)排出不暢,瘀滯胞中,阻礙氣血,不通則痛。
- 風寒侵襲:產後氣血虧虛,腠理不密,若調攝失宜,風寒之邪客於胞脈,寒凝血瘀,引發腹痛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
1. 瘀血內阻型
- 主症:小腹硬痛拒按,或可觸及硬塊,惡露量少或不下,色紫暗有塊。
-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止痛。
- 方藥:選用《傅青主女科》散結定痛湯(當歸、川芎、益母草、桃仁、黑薑等),以化瘀通滯,緩解疼痛。
2. 寒凝血瘀型
- 主症:小腹冷痛,得溫則減,惡露澀滯不暢,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祛瘀止痛。
- 方藥:以《景嶽全書》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黑薑、炙甘草)為基礎,酌加肉桂、吳茱萸等溫通之品,以散寒化瘀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胞宮與衝任關係:兒枕痛與衝任二脈密切相關,產後衝任空虛,易受外邪或瘀血阻滯,影響胞宮收復。
- 氣血辨證:此症屬「實證疼痛」,以「瘀」與「寒」為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,化瘀同時兼顧養血,避免過攻傷正。
古籍參考
除《古今醫鑑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:「產後兒枕痛,惡露不行,腹中有塊,宜攻補兼施。」強調產後瘀血需及時化解,以免遷延成癥瘕。
此症為產後常見病,中醫辨證重在分寒、瘀,用藥需結合產婦體質,靈活加減,以達化瘀不傷血、溫散不耗陰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