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枕不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枕不安

兒枕不安,又稱兒枕痛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多見於產後婦女。其名源於古代醫家對產後腹痛的形象描述,意指產婦分娩後,小腹疼痛如兒枕壓迫不適,故稱「兒枕」或「兒枕塊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兒枕不安主要與產後瘀血內阻氣血虛弱有關。分娩時,胞宮氣血驟然空虛,若調攝不當,易致惡露不盡,瘀血滯留胞宮;或產後氣血虧虛,運行無力,血行遲滯,瘀阻脈絡,不通則痛。此外,若產時受寒,寒邪客於胞脈,與血相搏,亦可加重瘀滯,引發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兒枕不安的主要症狀為產後小腹疼痛,其特點如下:

  1. 疼痛性質:多呈陣發性絞痛或隱痛,按壓痛處可能加劇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惡露量少、色暗紫、夾血塊,排出不暢;或兼面色蒼白、乏力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,脈沉弦或細澀(澀),反映血瘀或氣血兩虛之候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血瘀型

    • 證候:小腹刺痛拒按,惡露不下或量少色暗,舌紫暗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止痛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甘草)加減。
  2. 氣血虛弱型

    • 證候:腹痛隱隱,喜按,惡露淡紅質稀,伴頭暈乏力,舌淡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溫經止痛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腸寧湯(當歸、熟地黃、人參、麥冬、阿膠、山藥、續斷、肉桂、甘草)加減。
  3. 寒凝血瘀型

    • 證候:小腹冷痛,得熱稍減,惡露色暗,四肢不溫,舌苔白,脈沉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、沒藥、當歸、川芎、官桂、赤芍、蒲黃、五靈脂)加減。

中醫外治法

除內服湯藥外,傳統中醫亦配合外治以助化瘀止痛,如:

  • 艾灸:選取關元、氣海、子宮等穴,溫通經絡,散寒止痛。
  • 熱敷:以吳茱萸、粗鹽炒熱布包,溫熨小腹,促進氣血流通。

古籍記載

《女科撮要》云:「產後小腹作痛,俗名兒枕塊。」指出此證為產後常見病症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述其機理,強調「血虛血瘀」為關鍵,並以生化湯為治療主方,影響後世甚深。

兒枕不安的辨治,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痛」「不榮則痛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需審證求因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