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枕

一、名詞釋義
兒枕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·續編》,指妊娠晚期母體胞宮中由餘血凝聚而成的塊狀物。其名源於「枕」喻其形狀如墊,而「兒」指胎兒,意謂此血塊為胎兒所倚附。古籍記載:「十月足日,食有餘,遂有成塊,呼為兒枕。」另《經效產寶》進一步描述:「胎側則成形塊者,呼為兒枕。」強調此血塊形成與胎位偏側相關。

二、成因與病機

  1. 氣血凝滯:妊娠後期,母體氣血聚養胎元,若孕婦體質偏虛或氣滯血瘀,胞宮餘血未能暢行,遂結為塊。
  2. 胎位影響:胎兒偏居胞宮一側,壓迫局部脈絡,阻礙血行,促使血瘀成塊。
  3. 衝任失調:衝任二脈主司生殖,若氣血運行不暢,血瘀滯留衝任,亦為形成兒枕之因。

三、與難產之關聯
兒枕被視為難產潛因之一。《經效產寶》指出:「欲生時塊破,遂血裹其子,故難產。」意指臨產時,若兒枕破裂,瘀血裹覆胎兒,可能阻礙胎兒娩出。此論與中醫「瘀阻產道」之病機相合,強調血瘀對分娩過程的影響。

四、兒枕痛(兒枕病證)
明代《醫學入門》將「兒枕」列為病證名,即「兒枕痛」,專指產後因兒枕未消所致的腹痛。其病機為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阻滯胞脈,引發小腹刺痛拒按,惡露色暗夾塊。此證需與「產後血虛腹痛」鑑別,後者痛勢綿綿,喜按,惡露量少色淡。

五、古籍論述補充

  1.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提及兒枕與「敗血」相關,主張以活血化瘀方藥(如生化湯加減)促進瘀塊消散。
  2. 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:強調產後兒枕痛屬「實證」,治法當「破血行滯」,用失笑散或山楂炭配伍當歸、川芎等。

六、中醫辨治要點

  1. 妊娠期:若診得兒枕,需觀察孕婦氣血狀態,可輔以輕度活血養血之品(如當歸、白芍),但須避用破血峻藥。
  2. 產後期:兒枕痛屬瘀血實證,治宜活血化瘀、溫經止痛,常用方如生化湯、桂枝茯苓丸等,隨證加減桃仁、紅花等藥。

七、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認為,兒枕可能對應部分妊娠晚期或產後的子宮收縮異常、胎盤殘留等病理狀態,治療上結合辨證,注重調理衝任氣血,兼顧化瘀與扶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