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遍身丹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遍身丹毒

遍身丹毒,又稱「遊丹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丹毒之一類。此症特徵為丹毒之毒邪遊走全身,發病急驟,皮膚呈現紅腫熱痛之狀,色如丹塗,故名「丹毒」。其名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,記載其為丹毒蔓延全身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遍身丹毒多因內有血熱,外感風熱濕毒之邪,內外合邪,蘊蒸肌膚,致經絡阻滯,氣血壅塞而成。亦有因皮膚破損,毒邪乘隙內侵,或脾胃濕熱下注,流竄肌表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熾盛」,毒邪隨經絡遊走,故見紅腫蔓延,甚則伴發寒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遍身丹毒初起多見局部皮膚紅腫,邊界分明,觸之灼熱,迅速向四周擴散,可遍及全身。皮膚表面緊繃光亮,間有水皰或血皰,伴隨劇痛或瘙癢。患者常兼見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洪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若毒邪內攻,則可致高熱神昏,屬危候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毒蘊型:發病急速,皮膚焮紅灼熱,多見於頭面,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下注型:多發於下肢,紅腫疼痛,或見水皰滲液,伴胸悶納呆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熱毒熾盛型:遍身紅腫,疼痛劇烈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譫語,舌絳苔燥,脈洪大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」為主,兼以疏風、利濕等法。外治宜清熱消腫,內治則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熱毒蘊:選用普濟消毒飲加減,疏風清熱解毒。
  • 濕熱下注:以萆薢滲濕湯合五神湯加減,清熱利濕解毒。
  • 熱毒熾盛:投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,涼血瀉火解毒。

外治可輔以金黃散、玉露散調敷,或砭鐮法刺絡泄毒。若見毒陷神昏,當急予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開竅醒神。

遍身丹毒為急症,古籍強調「治宜速」,遲則毒邪內攻,變生他證。其辨治需緊扣熱毒病機,結合經絡走向與全身症狀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