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衣,又稱胞衣,為中醫學中對胎盤及胎膜之統稱,屬婦科與產科重要術語。其名源自胎兒娩出後隨之而下的附屬組織,形似包裹嬰兒之衣,故得「兒衣」之稱。

中醫典籍記載

《外臺秘要》卷三十三載:「兒衣不出,吞此符吉。」此處「兒衣不出」即指「胞衣不下」,為產後病證之一,指胎兒娩出後,胞衣未能自然排出之狀況。古籍中亦稱「息胞」或「胎衣不下」,多因產婦氣血虛弱、寒凝胞宮,或氣滯血瘀所致。

生理與功能

中醫理論中,兒衣為胎兒孕育期間氣血輸布之樞紐,母體通過胞衣將精微物質傳輸至胎兒,同時代謝穢濁。其功能與衝任二脈及肝腎密切相關,蓋因肝藏血、腎主生殖,衝任調和則胞衣得養。

病理與證治

  1. 氣血虛弱:產婦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無力推送胞衣下行。治宜補氣養血,方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2. 寒凝血瘀:產時感寒,血脈凝滯,胞衣黏著不下。治宜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,方選生化湯合失笑散。
  3. 氣滯血阻:情志不暢,氣機鬱結,阻礙胞衣排出。治宜理氣活血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益母草。

其他相關記載

除病理外,古代醫家對胞衣亦有其特殊觀點。如《本草綱目》將健康產婦之胞衣列為「紫河車」,認為其具補益精血、益氣培元之效,然需經特定炮製方可入藥。

綜言之,兒衣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生理與病理意義,既為胎兒發育之依憑,亦為產後病證之關鍵。其論述散見於歷代婦科典籍,反映中醫對產後調理與治療之細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