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嗜燈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兒嗜燈花
兒嗜燈花,又稱拗哭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小兒病證名,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此症多見於嬰幼兒,以無故啼哭不止、煩躁不安為主要表現,其名源自民間觀察小兒對燈火之異常注目或躁動,似有「嗜燈」之態,故而得名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此症與小兒「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」之生理特點相關,多因肝熱內擾或心脾積熱所致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因外感邪熱或乳食不節,導致肝氣鬱而化火,上擾心神,則見啼哭不休、夜臥不寧;若脾胃積滯,蘊生內熱,亦可上炎而致煩躁拗哭。此外,小兒神氣未充,易受驚恐,若突受異聲、強光等刺激,亦可能引發肝風內動,表現為拗哭之症。
古籍論述與治法
《本草綱目》雖未詳述其治法,然根據中醫理論,可依證型分治:
- 肝熱證:症見啼哭聲高、面赤唇紅、目睛不寧,可選用瀉青丸或柴胡清肝湯以清肝瀉火。
- 心脾積熱證:伴見口舌生瘡、吮乳不順,宜用導赤散合瀉黃散清心脾之熱。
- 驚嚇證:若因驚恐所致,哭聲突發而驚惕,可佐以琥珀抱龍丸鎮驚安神。
外治與調護
傳統療法亦注重外治,如以燈心草蘸淡竹葉水拭口,或於特定穴位(如勞宮、湧泉)施以輕按,以引熱下行。民間尚有「燈花灸」之說,然需辨證施用,今已少見。
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若小兒長期拗哭,需細察其因,或為疳積、蟲證等它病之兆,不可單以習俗視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