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臍血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兒臍血出
病證名,出自《本草綱目》,又稱血臍,指新生兒斷臍後,臍部持續滲血,久而不止。此症多發生於出生後一週內,正值臍帶脫落前後。
病因病機
- 臍帶結紮不固:若嬰兒臍帶粗大,乾縮後原結紮處鬆脫,導致血絡未閉而出血。此類情況通常無其他伴隨症狀,僅需重新結紮即可止血。
- 胎熱迫血妄行:因孕母體質偏熱,或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致使胎兒內蘊熱毒,熱迫血行,循臍絡外溢。此類患兒可能伴有面赤、煩躁、啼哭不安等熱象,需以清熱涼血為治則。
中醫治法
- 外治:若因結紮不當所致,以無菌操作重新縛緊臍帶,並以乾淨紗布加壓包紮。
- 內治:若屬胎熱內盛,方選十灰散(大薊、小薊、荷葉、側柏葉、茅根、茜草、梔子、大黃、丹皮、棕櫚皮),諸藥炒炭存性,共奏清熱涼血、收澀止血之效。亦可配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清瀉三焦火毒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臍血者,或縛脫未固,或熱毒內攻,總屬血不歸經。」強調臍血與氣血失攝、熱擾血分的關聯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若久漏不止,恐致氣隨血耗,可佐以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益氣生血,標本兼顧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區分實熱與虛損:
- 實熱者:出血色鮮紅,量多,伴身熱、尿赤。
- 虛損者:血色淡紅,綿綿不止,兼見面色蒼白、吮乳無力。
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臍為神闕要穴,與經絡臟腑相連,故辨治當審因求本,以防變生他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