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捧母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兒捧母心
兒捧母心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葉其蓁所著之《婦科切要》。此症又稱「捧心生」,屬妊娠期間之特殊病證,多與胎氣上逆、母體氣血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主因孕婦素體氣血虛弱,或情志不遂,導致氣機逆亂,胎氣上衝心胸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氣血兩虛:母體氣血不足,胎元失養,氣血運行不暢,逆衝心胸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上擾心神。
- 衝任失調:妊娠期間,衝任二脈氣血聚以養胎,若衝氣上逆,則易引發心胸脹悶不適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妊娠中後期,自覺心胸脹滿,如物捧心,伴隨心悸、氣短、煩躁不安,甚則呼吸不暢。部分患者或見噯氣、嘔逆,舌質淡紅或暗,苔薄白,脈弦滑或細弱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疏肝解鬱、降逆安胎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氣血虛弱證:治宜補益氣血、和胃安胎,方選八珍湯加減,或歸脾湯佐以紫蘇梗、砂仁等理氣之品。
- 肝鬱氣滯證:治宜疏肝解鬱、降逆和胃,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蘇葉黃連湯,酌加白芍、佛手以柔肝緩急。
- 衝氣上逆證:治宜平衝降逆、調和陰陽,方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,或旋覆代赭湯加減,以鎮逆安胎。
古籍考據
《婦科切要》雖僅簡錄「兒捧母心」之名,然其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載「子懸」、《醫學入門》所述「胎氣上逼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皆屬胎氣上逆之變證,治法亦互有參照。
此症雖非常見,然反映了中醫對妊娠病機的細緻觀察,強調調暢氣機、固護胎元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