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寐不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寐不寤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。此症指小兒偶發性嗜睡不醒,多因乳母醉酒後哺乳所致。其病機主要與酒毒隨乳汁傳入兒體,擾亂心神有關。

臨床表現:患兒沉睡難醒,然脈象平和,與驚風所致之嗜睡(脈洪大而強)有別,故不可誤作驚風治療。

治法:當以解酒化毒、醒神開竅為主。傳統方藥選用甘草、葛花、砂仁、貫眾煎服。其中:

  • 甘草:和中解毒,調和諸藥。
  • 葛花:專解酒毒,為醒酒要藥。
  • 砂仁:化濕醒脾,助脾胃運化酒濕。
  • 貫眾:清熱解毒,兼能辟穢。

病機探討:酒性濕熱,乳母醉後哺乳,濕熱之邪隨乳汁內侵小兒,上蒙清竅,故見嗜睡不寤。然因非外感內傷重證,故脈象如常,此為辨證關鍵。

此症屬中醫「乳食不節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「酒精中毒」之嬰幼兒反應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母子同調,強調乳母戒酒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