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發疏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發疏薄

病證名,指小兒頭髮稀疏、細軟、生長遲緩之證候,屬中醫「髮病」範疇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氣血虧虛,致使腎精不充、毛髮失養所致。

中醫病機與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腎藏精,其華在髮」、「髮為血之餘」,故毛髮之生長與腎精、氣血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腎者,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」若小兒先天腎氣虛弱,或後天脾胃失調,氣血生化不足,則難以濡養毛髮,導致「兒發疏薄」。

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六十三》進一步闡述:「足少陰為腎之經,其榮在發。小兒稟性少陰,血氣不足,則發疏薄。」說明此症與腎經氣血虛衰直接相關,尤其常見於體質孱弱或早產之幼兒。

證型與辨治

臨床上,「兒發疏薄」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腎精不足型

    • 表現:頭髮稀疏枯黃,生長緩慢,伴見囟門遲閉、齒遲、行遲等五遲證候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腎精,填髓養髮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基礎,酌加枸杞子、菟絲子、何首烏等滋腎益精之品。
  2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表現:髮質細軟,色澤不榮,面色萎黃,食少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健脾生髮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黃耆、何首烏、黑芝麻等,以助氣血上榮。
  3. 脾胃虛弱型

    • 表現:頭髮稀疏易脫,兼見消化不良、腹瀉或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和胃,以資氣血生化之源。
    • 方藥:參苓白朮散加減,輔以穀芽、麥芽等消導之品。

常用藥物與配伍

  • 補腎填精:熟地黃、何首烏、女貞子、旱蓮草。
  • 益氣養血:黃耆、當歸、黨參、大棗。
  • 活血生髮:丹參、川芎,可促進頭皮氣血循環。

古籍參考

除《普濟方》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腎主骨生髓,其華在髮」,提出補腎為治療小兒髮疏之根本。而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則指出,調理脾胃為氣血充盈之關鍵,間接影響毛髮生長。

此症需長期調理,結合體質辨證用藥,以漸收補益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