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兒發不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兒發不生

病證名,指小兒毛髮生長遲緩或稀疏之症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氣血虧虛,致使毛髮失於濡養所致。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六十三》記載:「氣血損少,不能榮於發,故令發不生也。」指出氣血不足為主要病機,蓋髮為血之餘,需賴腎精化血、脾土生血以滋養。若氣血虛弱,則毛根失充,髮質枯槁,甚或脫落不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小兒臟腑嬌嫩,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則氣血生化不足;或久病耗傷,營血虧損,皆可致髮失所養。
  2. 腎精不足:腎藏精,主骨生髓,其華在髮。若先天腎氣未充,或後天調攝失宜,精虧髓少,則髮育遲緩。
  3. 濕熱瘡癬:外感風熱濕毒,蘊結頭皮,發為瘡癬,腐蝕毛囊,可致局部禿落,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述「白禿瘡」等症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虧虛證:見毛髮細軟稀疏,面色萎黃,納差乏力。治宜益氣補血,方選八珍湯加何首烏、黑芝麻等滋養之品。
  2. 腎精不足證:髮枯易折,生長遲緩,伴五遲五軟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、菟絲子;若兼陽虛,可選右歸丸加減。
  3. 濕熱瘡癬證:頭皮紅疹糜爛,瘙癢脫屑。治宜清熱除濕,外用黃連膏塗敷,內服消風散合四物湯化裁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百會、腎俞、足三里等穴,以健脾補腎、調和氣血。
  • 食療:可輔以黑豆、核桃、山藥等補益脾腎之品,助益毛髮生長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小兒毛髮發育不良」相關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,從根本滋養氣血、補益腎精,以促髮根強健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治療需辨明虛實,不可一味攻伐或滋補,方契合「辨證求因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