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變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變證
病證名,指疾病過程中,證候由簡單轉為複雜,或由輕微發展為嚴重的病理變化。此類轉變多因誤治、邪氣熾盛,或正氣虧虛所致,使病情偏離原本的發展軌跡,形成新的證候格局。
病因病機
- 誤治致變:醫者辨證失準,或用藥不當(如過汗、誤下、妄吐),損傷正氣,引邪深入。如《傷寒論》載太陽病誤下後,表邪內陷,形成「協熱利」之變證(見桂枝人參湯證)。
- 邪盛正衰:病邪亢盛,正氣不敵,病情驟然加重。如溫病過程中,熱邪熾盛可逆傳心包,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- 體質因素:患者素體陰陽偏頗,或宿疾未癒,易使外感或內傷病症轉化為複雜證型。
臨床特點
- 證候演變:原發病症的特徵減退或消失,轉現他經或臟腑症狀。如少陽病誤治後,可轉為厥陰病之寒熱錯雜證。
- 病勢加重:輕證轉為危重證,如風寒表證未解,邪入裡化熱,演變為陽明腑實證。
- 兼夾複雜:常合併痰飲、瘀血、食滯等病理產物,形成虛實夾雜之候。
典籍舉例
《傷寒論》對變證論述甚詳,除前述太陽病誤下成痞證外,亦如:
- 發汗過多,損傷心陽,致「心下悸,欲得按者」(桂枝甘草湯證)。
- 火逆劫汗,津虧熱熾,出現「驚狂、臥起不安者」(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)。
辨治要點
中醫強調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,處理變證需:
- 溯因析機:釐清誤治環節或邪正消長關係。
- 動態辨證:依據現證重新歸經定位,如由表入裡者,按六經或衛氣營血辨證。
- 靈活施治:或扶正祛邪並舉,或先救急後圖本,如少陰病陰盛格陽時,急投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變證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亦反映疾病傳變的動態性與醫者臨證之慎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