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表半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半表半里證

半表半里是中醫學名詞,指病變部位既不在表,也不在裏,而介於表裡之間。例如少陽病,在三陽來說,已離開太陽之表,但又未入陽明之裏,出現寒熱往來,胸脅苦滿、心煩作嘔、不欲飲食、口苦,咽乾、目眩、脈弦等,稱為半表半里證。

半表半里證的病因多為外邪侵襲,內生之邪相互搏結,或因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,勞倦過度等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失和,而成半表半里證。

半表半里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心煩作嘔、不欲飲食、口苦,咽乾、目眩、脈弦等。

半表半里證的治療以和解表裏、疏肝理氣為主。常用方劑有小柴胡湯、半夏瀉心湯、柴胡桂枝湯等。

半表半里證的預後一般較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病情可能會加重,甚至轉化為其他疾病。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,太陽發熱惡寒,脈浮,胸滿,微嘔,心煩,不欲飲食,大便溏,小便清,舌苔薄白,脈浮緊者,稱為太陽中風,此為表實。若表外證未解,熱結在裡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腹滿,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舌苔黃燥,脈沉實者,稱為陽明燥熱,此為裏實。若表裡俱實,熱結在裡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腹滿,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舌苔黃燥,脈沉實者,稱為少陽病,此為半表半里也。

半表半里證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臨床證候,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因此,在臨床上遇到半表半里證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免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