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阻
惡阻,又稱「子病」、「阻病」、「病兒」、「病阻」、「病隔」、「選飯」、「惡字」、「惡子」、「惡食」、「妊娠嘔吐」等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一,為妊娠早期常見之病症。其主症為孕後出現噁心嘔吐、擇食厭食,甚則食入即吐,或嘔吐苦水、血性物,嚴重者可影響孕婦氣血津液之調和,進而損及胎元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惡阻之發病與孕後衝脈之氣上逆、胃失和降密切相關。婦人受孕後,陰血下聚以養胎元,致使衝脈氣盛,衝脈隸屬陽明,若孕婦素體脾胃虛弱,或肝鬱化熱、痰濕內蘊,則衝氣上逆犯胃,胃失和降,遂發為惡阻。
證型分類
-
胃弱惡阻
- 病機:脾胃素虛,孕後衝氣上逆,胃氣不降。
- 表現:嘔吐清涎,脘腹脹悶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緩滑無力。
-
胃熱惡阻
- 病機:孕後陰血下聚,陽明胃熱上衝。
- 表現:嘔吐酸苦水,心煩口渴,口臭便結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
胃寒惡阻
- 病機:脾胃虛寒,寒飲內停,衝氣挾寒上逆。
- 表現:嘔吐清水或痰涎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-
痰滯惡阻
- 病機:痰濕素盛,孕後衝氣夾痰上逆。
- 表現:嘔吐痰涎,胸膈滿悶,口中黏膩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
肝熱惡阻
- 病機:肝鬱化熱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。
- 表現:嘔吐酸苦水,脅脹煩躁,口苦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弦滑。
治療原則
惡阻之治,當以調和脾胃、降逆止嘔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,分別施以健脾和胃、清胃降逆、溫中散寒、化痰除濕、疏肝清熱等法。用藥須顧護胎元,避免過用辛燥、攻伐之品。
此症雖多屬妊娠常態,然若嘔吐劇烈,耗氣傷陰,則需及時調治,以防變生他疾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豐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、《景岳全書》等皆詳載其理法方藥,可進一步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