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二濁

二濁為中醫病名,屬濁病之一,亦稱赤白濁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五淋二濁源流》。其名源於濁病臨床表現之不同,分為白濁赤濁兩類,合稱二濁。此病多與下焦濕熱、腎虛不固或心脾兩虛相關,病位主要在膀胱與精室,涉及腎、脾、心等臟腑功能失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下注
    嗜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熱之邪,濕熱蘊結下焦,擾動精室或膀胱,導致精液或尿液混濁,發為赤濁或白濁。
  2. 腎虛不固
    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,損及腎氣,腎失封藏之職,精關不固,則精液下泄而成濁;若陰虛火旺,灼傷血絡,可見赤濁。
  3. 心脾兩虛
    思慮過度,損傷心脾,脾虛則濕濁內生,心虛則不能攝精,精微下流而為濁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濁
    小便混濁如米泔,或滑膩如膏,排尿時無明顯疼痛,多屬濕熱或脾虛氣陷所致。若兼見腰膝酸軟、遺精頻作,則為腎虛不固。
  • 赤濁
    小便混濁夾有血絲,或排尿末見血濁,多因濕熱灼傷血絡,或陰虛火旺、迫血妄行。若赤濁日久,可伴見心煩、口乾等虛熱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證
    小便混濁赤白,尿道灼熱,口苦黏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萆薢分清飲加減。
  2. 腎虛不固證
    白濁清稀,遇勞加重,腰膝酸軟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偏腎陽虛者可用秘精丸;偏腎陰虛者宜知柏地黃丸
  3. 心脾兩虛證
    濁病日久,面色萎黃,心悸失眠,納差便溏,舌淡脈細。治宜補益心脾,方選歸脾湯水陸二仙丹

古籍論述

《證治準繩·赤白濁》指出:「濁病在精竅,屬肝腎二經。」強調濁病與肝腎關係密切,治療需分虛實。實者多責之濕熱,虛者多因脾腎不足。清代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區分:「白濁者,濕熱流注於膀胱……赤濁者,心虛有熱,下傳小腸。」

二濁之辨證,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理臟腑功能,尤重清利濕熱與補益脾腎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