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椎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二椎下
定位與歸屬
二椎下為經外奇穴之一,位於人體後正中線,第二胸椎棘突下方凹陷處。此穴位於督脈循行路線上,鄰近大椎、風門等要穴,屬中醫針灸學中特殊治療點。
解剖層次
從解剖學角度,二椎下深層對應第二胸椎棘突下緣,周圍分佈有斜方肌、菱形肌及上後鋸肌,並涉及第二胸神經後支及伴行血管。針刺時需穿透皮膚、皮下組織及韌帶結構。
主治功能
- 神志疾患:傳統記載主治癲癇、狂證等精神異常病症,與督脈「入絡於腦」的特性相關,能調節陽氣、醒腦開竅。
- 瘧疾與熱病:古代文獻提及此穴可截瘧(治瘧疾),可能與其調和營衛、疏解少陽樞機的作用有關。
- 局部病症:對項背強痛、肩胛不舒等經氣不暢症狀亦有緩解之效。
操作技法
- 針刺:斜刺0.5-1寸,針尖可朝上或朝下,以得氣為度。
-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或陽氣不振者。
理論依據
二椎下雖非正經腧穴,但因其鄰近督脈與膀胱經,可藉由調動陽經氣血發揮治療作用。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古籍雖未直接載錄此穴,然臨床實踐中,其定位與「風門」「肺俞」等穴相呼應,故常用於外感或內傷雜病。
配伍應用
- 配大椎、後溪,可加強解表退熱之效。
- 與百會、神門同用,能安神定志,改善癲癇症狀。
此穴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結合經絡理論與臨床經驗,成為針灸治療的特殊選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